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隋唐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乾陵

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


  乾陵是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依山为陵,位于陕西省乾县。
  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乾陵在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处的梁山上。
  梁山三峰耸立,北峰最高,呈圆锥形,海拔高1047.3米,东西乳峰分别高955.9米和941.8米,系石灰岩石质。
  乾陵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6℃,1月平均气温-17.4℃,7月平均气温26.4℃,极端最高气温41.0℃,极端最低气温-20℃。年日照2213小时,年降水量平均557毫米,多集中在夏秋之交(7月—9月),平均无霜期231天。
  地貌单元上属于关中盆地中段与陕西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总体西北高而东南低。地层系统主要有寒武系的石灰岩和第四系的黄土地层及冲洪积砂砾层,陵区及其附近出露地层较单一,主要包括石灰岩和风积黄土地层。陵区除了黄土覆盖之外,基岩几乎全是碳酸盐岩,基本上由致密坚硬的灰色、浅灰色厚层块状泥晶石灰岩组成。
  乾陵东有泔河,西临漠西河,是一个典型的河间地块。河流流量不大,且多断流,但洪流作用强。
  主陵区植被以常绿松、柏为主,覆盖率达85%以上,外围以苹果、梨等果树为主。乾陵周围以种植业为主。陵区环境优美,空气状况良好。
  二、历史沿革
  乾陵始建于武周光宅元年(684)。唐时建有乾陵署,署丞为正五品,负责管理陵园事务。
  《唐会要》卷二十载,贞元十四年(798),“遣右谏议大夫平章事崔损充修八陵使,及所司计料,献、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378间。”
  公元934年,后唐末帝李从珂诏:“列圣陵寝多在关西,中兴以来,未暇修奉,宜令京兆河南、凤翔等府,耀州、乾州奉陵诸县,其陵园有所缺漏,本处差人修奉,仍人给口食祭告,下太常宗正参评奏闻”。
  镌刻在乾陵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有“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爰命有司,鸠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像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记载了金天会十二年(1134)的修葺情况。
  宋、元、明、清均有管理机构。民国年间无人管理。
  1949年后,乾陵隶属乾县人民政府民政科管理。
  1961年1月22日,乾陵专职保护机构——乾陵文物管理所成立。
  1971年11月起,乾陵文管所隶属乾县文教局。
  1976年,修筑了乾陵东山路。
  1978年8月29日,乾陵文物管理所更名为乾陵博物馆。
  三、基本情况
  乾陵依山为陵,坐北朝南,陵区中心范围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1.45公里。在其东南方向,分布有陪葬墓17座,1960-1972年发掘了其中5座,后回填了2座。目前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三墓地宫对外开放。
  乾陵地宫即凿建于梁山;南二峰稍低,且东西对峙,形成乾陵之天然门户,中间主轴线为司马道,全长649米,两边从南至北整齐地排列着华表、翼马、鸵鸟、石马及牵马人、翁仲、无字碑、述圣纪碑、六十一王宾像、石狮等大型石刻113件。其他三门外各有石狮一对,北门司马道还有石马3件,底座3件。
  乾陵按照唐太宗李世民创立的依山为陵制度,整个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四面设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门,现仅存四门遗址。据勘测,内城占地230万平方米,外城“周八十里”。文献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乾陵曾建屋378间,现均无存。考古调查未发现墓室被盗痕迹。
  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墓位于韩家窑、金家堡、杨家洼和马家坡之间的黄土台地上。1960年8月至1962年4月发掘。永泰公主墓“号墓为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型,封土南约60米有土阙一对,土阙南又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华表一对。墓葬结构可分为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四个部分,全长87.5米。后墓室西侧置石椁,由34块青石拼合组成。椁顶为庑殿式,发掘时椁内充满淤泥,由于人骨架零乱,葬式不明。前甬道处有墓志一合。随葬品主要有三彩或陶质的俑、器物及少量的金、铜、铁、玉器。在墓道两侧、前后墓室四壁与顶部绘有精美壁画,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
  章怀太子墓: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二子,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的杨家洼村北面的黄土台地上,1971年7月至1972年2月间发掘。章怀太子墓封土呈覆斗形,底部长宽各54米,顶部长宽各11米,高约18米,封土夯筑。封土南约50米尚残存一对土阙,土阙南有东西并列的一对石羊,四周原有围墙。整个墓地面积约2.574万平方米。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71米。墓内出土随葬品600多件,绝大多数为陶器;壁画50多组,大多保存完好;出土墓志两合。后墓室有以33块青石组成的石椁。
  懿德太子墓: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墓位于乾陵东南隅(即今乾县城关镇韩家堡村北)。1971-1972年发掘。墓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56.7米,东西宽55米,高17.9米。整个陵园南北长256.5米,东西宽214米,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二对(一对仅残留底座)、石华表一对(已残)。该墓全长100.8米,由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前甬道、后甬道、前墓室和后墓室组成。后墓室有石椁。该墓规模宏大,壁画比较完整。随葬品丰富,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是唐代的强盛时期,乾陵是唐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他们既是一对夫妻、又代表李唐和武周两个王朝,一陵葬二帝,这在中国古代陵墓史上绝无仅有。乾陵是继承秦汉帝陵的形制发展而来的,它是中国古代皇陵从“堆土成陵”向“因山为陵”发展的过渡时期。因山为陵从唐太宗昭陵开始,至乾陵始成定制,并从此奠定了后世帝王“因山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乾陵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富丽,有“历代诸皇陵之冠”的美誉。乾陵石刻被称为唐代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而其中各国使节石刻,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是研究唐代前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俗和文化艺术发展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乾陵陪葬墓被誉为唐代文化艺术的地下宝库。
  乾陵保存状况良好,经考古调查未发现被盗痕迹。
  四、相关研究
  乾陵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叶,但深入的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尤其是近20年来,出版了许多关于乾陵研究专著。主要著作有:《乾陵稽古》,廖彩梁著;《武则天与乾陵》,胡戟著;《乾陵百迷》,师荃荣等著;《乾陵文物史迹述丛》,樊英峰、刘向阳著;《中国乾陵文物精华》,吴志毅主编;《乾陵》,樊英峰、雒长安、张永祥著;《乾陵之谜》,吴志毅、梁子著;《乾陵与法门寺》,廖原、任新来著;《武则天 乾陵》,赵文军、严永乐著;《走进乾陵》,马文廷著;《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乾陵》,王晓如、樊英峰著;《大唐盛世—唐乾陵》,樊英峰、刘向阳著;《永泰公主与永泰公主墓》,拜根兴、樊英峰著;《乾陵文化研究》,樊英峰主编。
  另有专业性研究论文百余篇。
  五、调查与发掘
  (一)文物调查:
  1958年12月至1959年3月,陕西省文管会对乾陵进行调查勘查,主要勘查了乾陵陵园地貌、乾陵地宫隧道口、乾陵内外城遗址、下宫遗址和乾陵陪葬墓。
  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咸阳地区第五文物普查队对乾陵及其陪葬墓进行调查。
  1988年4月20日,咸阳地区文物普查队对乾陵陵园及其陪葬墓内遗址、石刻等进行调查。
  (二)考古发掘:
  1960年4月5日至1960年5月12日,陕西省文管会对乾陵地宫隧道试掘。发掘结果和文献记载初步证明,乾陵可能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1960年6月28日,陕西省文管会对乾陵陪葬墓刘濬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百余件、墓志一合。
  1960年8月4日至1962年4月16日,陕西省文管会对唐永泰公主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1354件。
  1971年3月15日,陕西省文管会对乾陵陪葬墓李谨行、薛元超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570余件。
  1971年7月2日至1972年2月下旬,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与乾陵文管所联合发掘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和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文物1500余件,以及大量的唐墓壁画。
  1994年10月至1995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乾陵陵园东西乳峰阙楼、朱雀门外双阙等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
  199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无字碑、述圣纪碑碑亭基址进行了发掘清理。
  1995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懿德太子墓朱雀门土阙遗址和献殿遗址。
  1997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六十一王宾像廊房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清理。
  2002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永泰公主墓南门外双阙遗址进行了发掘。
  六、陈列展示
  乾陵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分为四部分:乾陵、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乾陵以陵山、建筑、石刻展示为主,后三个墓以墓室陈列展示为主。乾陵是中国最大的陵园遗址博物馆之一,每年参观人数在百万人左右。另外,乾陵出土的文物经常在国内外巡回展出:
  1961年,唐永泰公主墓志拓片、乾陵无字碑之“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拓片赴日本参加“西安碑林拓片展”。
  1962年10月1日起,“唐永泰公主墓出土文物展览”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
  1973年5月23日至1975年5月,“唐章怀、懿德太子墓壁画展览”在陕西省博物馆举行,展出临摹作品180多幅。
  1973年6月9日至9月30日,乾陵陪葬墓部分壁画、石椁线刻画在日本都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上展出。
  1974年11月至1975年2月,乾陵陪葬墓部分壁画赴日本北九州市、东京市参加“中国汉唐壁画展览”,参观人数约30万。1976年10月至1978年7月,该展在美国举行,参观人数约100万。
  1979年3月,唐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三彩器赴日本东京、大阪参加“中国汉唐文物展”。
  1984年3月28日,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武士俑等10件珍贵文物送往日本参加“朝日新闻社”和日本文化交流协会举办的“中国历代陶俑展”,该展览从1984年9月22日至1985年5月6日在日本名古屋、福冈、京都、东京等4城市展出230天,观众45万余人。1987年3月至1988年4月,该展移至美国费城、休斯敦、洛杉矶、克利夫兰等4城市展出,参观人数52万。
  1987年9月20日至12月,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三彩牵马俑、三彩镇墓兽、永泰公主墓前两侧石狮及乾陵地宫隧道出土的铁栓板等五件文物赴日本参加“唐十八陵展”,参观人数50万。
  1992年5月至1993年元月,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武士俑等4件文物赴日本福冈参加“丝绸之路壁画展”。
  1993年8月至1993年11月,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天王俑等5件文物在德国多特蒙德市博物馆参加“中国的黄金时代——唐王朝和丝绸之路文物展”,参观人数13万。
  1995年9月至11月,唐章怀太子墓出土文物31件赴日本参加“大唐长安展”,参观人数17.8万。
  七、保护管理
  (一)保护标志
  乾陵保护标志牌位于乾陵朱雀门内献殿遗址上,砂石质地,高110厘米,宽100厘米,厚19厘米,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82年12月9日立。
  乾陵陵园内城东、北、西门还各竖有一块保护标志牌。均为砂石质地,高120厘米,宽110厘米,厚20厘米。乾县人民政府1984年12月11日立。
  永泰公主墓保护标志牌位于永泰公主墓前,砂石质地,高120厘米,宽107厘米,厚20厘米,乾县人民政府1984年12月11日立。
  章怀太子墓保护标志牌位于章怀太子墓前,砂石质地,高110厘米,宽100厘米,厚19厘米,乾县人民政府1984年12月11日立。
  懿德太子墓保护标志牌位于懿德太子墓前,砂石质地,高120厘米,宽115厘米,厚20厘米,乾县人民政府1984年12月11日立。
  (二)保护机构
  乾陵博物馆是专职保护机构。该馆初名乾陵文物管理所,1961年元月成立,1978年8月更名为乾陵博物馆。
  (三)保护工程:
  1957年7月,陕西省文化局、省文管会投资2.7万元整修乾陵地面石刻,加固了10件大型石刻。
  1963年5月至7月,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化局揭取保护永泰公主墓壁画,共揭取壁画35块,计28.47平方米。
  1973年8月,陕西省博物馆和乾陵文管所揭取保护章怀、懿德太子两墓壁画。
  1994年3月11日至4月30日,乾县文物旅游局投资31.6万元对乾陵司马道石刻进行扶直加固,共扶直加固大型石雕32尊。
  乾陵西乳峰阙楼遗址保护一期(1997年3月—1998年8月)工程,工程造价:131.97万元。
  乾陵东乳峰阙楼遗址保护一期(1999年9月—2000年9月)工程。工程造价:约132万元。
  乾陵朱雀门外两侧三出阙遗址保护工程。工程造价:82.17万元。
  2005年,在乾陵实施中日合作唐陵石刻保护工程。



陕西帝陵档案/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2

您是第 位访客!